1998年4月,因為我的律所亞洲業務的需要,我們全家就搬來了香港。我們到香港之後的第一個主日,就去了當時在尖沙咀YMCA時租會議室進行主日崇拜的香港聖經教會,這家教會是我們來香港之前我的香港同事推薦的。當時聚會的大多是生在內地、成長在臺灣、又從美國到香港的人,比如沈運申長老,他生在天津,長在臺灣,後來去美國讀研,當時他是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系的系主任。我們在教會聚會用普通話交流,也幫助了我們適應粵語為主的香港社會。當時香港聖經教會至少有30、40人吧。記得每次開始前大家都在會議室門前等著,一旦輪到我們,弟兄姐妹就趕緊擺放安裝音響設備;聚會一結束,同工就將音響設備拆開拉走。差不多到2000年年中,我們才搬到佐敦廟街的數碼廣場,第一次體驗長租的場地。
老戴牧師(我們都是這樣尊稱戴紹曾牧師)給我們教會很多的牧養,常來我們教會講道,後來搬到數碼廣場之後,還帶領主日學;老戴師母也有很多服事,很多年是教會的司琴。非常想念他們!他們的兒子戴繼宗牧師(我們都尊稱他為小戴牧師),還有小戴師母戴柯悅敏,都在教會成長過程中給予了莫大的支持。感恩神一路的帶領!沈運申、張介、Paul Carlier、胡膺期、詹崇新、陳建文、趙盛章、呂榮聰等等,在教會早期的運作、管理和帶領上,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神一定不會忘記的!
還有莊明立牧師和莊師母,雖然莊牧師不在我們教會供職,但由於莊師母自1999年就在教會服事(2019年退休),他們夫婦對我們的幫助也是很大的。潘怡蓉傳道這麼多年來也一直在教會服事講道和主日學,還有教會的治理,她是中神的老師,接受靈命的餵養也比較多。當時教會好像沒有專職牧師,孫躍是2009年加入我們教會的,2015年1月按牧為牧師;尤其方是2020年加入我們教會的,2021年10月按牧為牧師。謝謝他們的擺上!
2013年搬出北角華匯中心是一次比較特別的經歷,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,或許是因為我本人參與得多一些、介入得深一些吧。大概是2013年11月,華匯中心新的大業主委派律師洽談購買我們教會所擁有的27樓全層和20樓的3個單位,華匯中心管理處於當年11月實行訪客出示身份證登記,華匯中心立案法團也於當年12月在香港高等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,限制27樓人數不得超過辦公樓所允許的74人,限制20樓人數不得超過73人。那時我們聚會常常容納300多人,在福音如此興旺時候遭遇這樣的“刁難”,當時我是教會的執事之一,用義憤填膺形容我的心情還是蠻恰當的。
2018年開始舉辦學子之家之前,長執同工擺上了很多的禱告,無論是在禱告會上,還是私下分享談論,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對國內來港學生的負擔,特別是西環堂就在香港大學旁邊。我記得西環堂的一次策略委員會上,多位同工同感一靈,對神從國內帶來香港的內地生深有負擔,當時港大的內地生有上千人。我當年出國留學時,孤陋寡聞,連基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;希望今天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更有擔當。求神親自眷顧,也求神保守我們的澆水、撒種。應該說,現在的國內生比我們以前在物質上更富有,但是,錢多可以讓人學好,也可以讓人學壞;希望大學生們在主裡學習分辨。
我从前是执业律师,一心放在工作上,有時甚至詢問自己是否必須去教會,但每当這種時候我總覺得心裡有一種不平安。後來為了克服這種不平安,就努力尋找一種自己心裡的平衡。如果工作的事情很迫切,我就會多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;如果教會的事情很迫切,我就可能擠壓工作,把時間放到教會這邊來。